其他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会被取代吗?

2017-07-23 第二书房阅读空间

“人工智能”这个词汇,伴随着多次人机围棋大战的机器胜出而一路热起来。媒体报道,在日前举行的世界智能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也提出,应该重新思考教育的方式,未来机器会越来越聪明,人类需要进行教与育的结合。在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类教育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交叉还是平行?本期,我们约请高校教师、科幻文学研究者和博士研究生共同展望——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

来源 | 光明微教育(ID:gmweijiaoyu)

1 -

挑战面前,教育将迎来新生


作者 | 任鹏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随着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发展,一方面,人们享受着科技进步为我们带来的种种便利,而另一方面,一种对现代技术的忧虑也在人类的认知中不断滋生,甚至一些人提出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挽救人类”将成为一个伪命题。


我认为,随着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不仅将会更加有力地推动人类的进步,从教育的本体论上而言,教育自身也将更接近于其本质,“人”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也将更加凸显。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其实是一种对未知的恐惧,归根到底,这是人对于人本身未知力量的无知所带来的。纵观科学技术史,人类的创造力量令人叹服,使我们很难想象人类能力的边界究竟在哪里。直到人工智能的出现,让人类认识到,我们竟然已经创造出了一种在某些方面能够“超越人类”的存在,他的能力边界似乎更加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样一种技术语境下,一旦出现“技术泛滥”,那摆在人类面前的就是人类自身功能的退化和沦为技术的奴役,这对人类而言的确是一种毁灭性的灾难。


因此,“教育拯救人类”也就意味着,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将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即不断提高人本身的技能来与人工智能相抗衡,而应当是创造性的,即直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认清新技术的本质、优势与局限,不断改进技术、控制技术、管理技术,使人在人工智能的技术环境下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就是说,学会正确地管理技术,要比学会抗衡技术明智得多,这也是新技术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与此同时,教育的本质也在人工智能时代愈发凸显。教育是关乎“人”的事业,人类的许多工作可以在人工智能时代依靠机器来完成,但教育不能,因为只有“人”才能培养和塑造“人”。当我们把教育视为在新技术时代提高人的竞争力的一种方式时,我们实际上已经默认了“人是机器”这一哲学命题。


我们必须承认,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将大规模地解放劳动力已成为不可逆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技术的产生与运用正是使人不断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技术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由此可见,企图通过提高人的“技能”来与新技术争夺工作岗位的想法是不理智的。在未来,教育需要做的是,让人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确立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如果人类在面对人工智能时是自卑的,那么,人终将被人工智能所统治。面对人对未来世界的生存忧虑,教育必须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与技术的联系与本质区别,进而去正确地开发和运用新技术,我认为这将成为新时代的人类应当具备的一种素养。


当然,这是前人在教育中从未遇到的新问题,一切都值得我们在未来到来之前去更努力地探索。


2004年,“机器人伦理学”一词首次公开使用,从伦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机器人的本质和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话题。这一领域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在探索人类如何在新技术时代与机器人更好地相处,并使自己的存在成为一种必然。而教育也在人们的忧虑中不断地凸显其价值。


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尔库塞曾提出将技术“美学化”,运用“审美之维”,通过审美形式来改造原有的交往形式,培养感性的人,可见,真正解决人与技术的共生共存问题,终究还是要回到人的这一维度,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也是教育在未来不会因为人工智能而被取代的关键所在。


教育是最关乎“人”的工作,人若想在人工智能时代不被替代,就必然需要通过教育来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与主体地位。因此,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的诞生与应用,将对我们的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面临的非但不是消亡,而是面向教育本身、面向人类未来的新生。


2 -

没有发起性的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类


作者 | 吴岩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本文由记者李苑整理

人工智能正在大面积取代人类的工作,这是现实。而且现在有些国家正在研究,未来人工智能一旦取代了所有岗位,那么人类怎么办?在机械化程度非常高的北欧,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向国民提供免费的福利,人们即便不用工作,每个月也能收到一定数额的资金。国家鼓励居民去旅游、消费,以此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关于这个现象,已经有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和人类存在竞争关系。如果说未来人工智能顶替人类从事一些工作,使得人们可以有足够的钱和空闲去旅游,这也许能够实现。

归根到底,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的。尽管现在人工智能在一些工作领域,做得比人类优秀,但人工智能缺乏一项重要的能力,也就是主动性或者叫发起性。人工智能可以按照人类制定的程序去工作,但它不会主动去想做事情,比如当人工智能看天的时候,它不会思考太阳系里还有什么可以让自己探索的东西。


这种发起性,对于人类而言非常重要。人类因为想要过更好的生活,于是发起需求,然后发明出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很多事物。未来,人类还有可能会去研究人类智能,甚至是动物智能,而这一切的动因,都来自于人的主动规划和发起性。而人工智能不具备这个能力。在这些领域,教育的价值是非常大的。


截至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过人工智能去发起一个新的问题,或者主动去做一个事情。因为人会做一些更复杂的事情,会不断发起思考,所以人工智能取代不了人类。


3 -

创造性是教育给我们的最大馈赠


作者 | 于广瀛

美国东北大学机械专业博士研究生

人工智能现在之所以广受关注,恐怕是因为最近几年,人工智能在与人类展开围棋大战时展现出了绝对优势。这让观众在看完人机大战之后担忧起来,觉得机器会不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在方方面面对人类进行“碾压”。

我认为这是一种对未来基于不了解以及恐惧基础上的认知。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并没有自主意识,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现在能做的事情,即使再复杂,也不能说这是机器人的意愿,而是出于人类的命令。


拿围棋人机大战来说,机器人赢棋了,还能占据围棋世界排名第一,但是它会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吗?这些比赛是它主动希望进行的吗?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自主意识,那么再强大的人工智能,仍旧只是人类能力的强力补充和延伸。


有人设想,如果万一有一天机器人有了自主意识呢?那这就已经脱离了我们这个论题本身,它已经不是人类生产的替代者了,也就是跟我们今天所谈的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话题没有关系了。


因此,我们谈论教育与人工智能关系的前提,就应该是机器没有自主意识,或者是有非常局限的、在人类可控范围内的自主意识。


在这个前提下,人类的教育赋予人类最大的财富就是创造性思维。比如设计师、艺术家一类的职业,是不能够被机器人取代的。而那些纯粹的简单重复工种,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我通过观察发现,我们今天讨论“人类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是否需要教育”,一些人把这个话题等同于“如果将来人类可以依靠人工智能衣食无忧,那是否还需要教育”。我认为,这种想法对教育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教育的本身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和延续,如果仅仅满足于衣食无忧,那么人类在未来就只有自我退化这一条路可走了,在更广阔的基础上去追求和探寻更多真理,在这条路上,人类在未来可以预见到的相当长的时间 41 33479 41 13773 0 0 5547 0 0:00:06 0:00:02 0:00:04 5546里,要填补的空白还有太多,要谋求的发展任务也还很重。现在就去畅想未来人工智能如父母般让我们人类衣食无忧,未免太早。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人工智能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和产业生态链,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国防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延伸阅读



朱永新:人工智能与未来学习中心构想

文/朱永新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ID:ECNU_xbjk)

现在的学校制度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从它诞生开始,尤其是进入上个世纪开始,对于它的批评就从来没有中断过。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就有学者提出了所谓的“学校消亡论”。我们的教育已经无法适应一个高度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时代。现在,商业被颠覆了,金融被颠覆了,工业也走向智能化了。教育怎么办?我认为,传统的学校正在走向消亡,替代它的将是“未来学习中心”。


未来学习中心将有十个基本特征。从学习中心的内在本质来说,它会走向个性化。从学习中心的外在形式来说,它会走向丰富化。从学习中心的时间来说,它会走向弹性化。从学习中心的内容来说,它会走向定制化。从学习中心的方式来说,它会走向混合化。从学习中心的教师来说,它会走向多元化。从学习中心的费用来说,它会走向双轨化。从学习中心的评价来说,它会走向过程化。从学习中心的机构来说,它会走向开放化。从学习中心的目标来说,它会走向幸福化。

第一,从学习中心的内在本质来看,个性化是基本方向。

过去整个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是以教为中心的。所以是教师控制着整个教育的流程,控制着整个学习的过程。但是未来绝对不是如此,教师不可能再控制学习过程。谁来控制?学生自我控制。所以由“教”走向“学”,将是未来教育的基本特点。


“学习中心”毫无疑问会打破传统的统一的教材等,去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将会成为未来的学习方向。每个人制定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评价也是针对个人的,同时也不会把他与其他人进行比较。


国家仍然会有基本的课程与教育标准,但是未来的国家标准会进一步人性化,整体的学习难度会进一步降低;而每个个体可能会完全不一样,他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东西。

第二,从学习的外在形式来说,学习中心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孤岛。

现在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封闭的闭环或者说相对封闭的王国,但是未来的学习中心,彼此之间将会是互通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会出现。


比如,现在我们在全国有3000多所新教育实验学校,未来我们会有一个总的学习中心。这个学习中心会选择不同的学习中心进行合作,一个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中心进行学习,这样就共同构成一个学习社区。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中心选择课程,教师也可以跨越学习中心进行指导。这样一种开放的、互联的学习中心将成为发展的趋势。

第三,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时间是弹性化的。

学习中心全天候开放、没有暑假和寒假、没有双休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时间。这样学校的设施和校舍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现在学校的利用率大概不到1/2,甚至只有1/3。未来暑假、寒假、周末、夜晚等时间都可以充分使用校舍,所以整个教育资源会进一步集约化。未来教育的周期也会弹性化。


这两年以莫言先生为代表的政协委员在呼吁“缩短学制”。我认为只有突破学制来思考中国未来的学制,才是解决中国学制问题的方向。现在的学生七周岁入学,少一天都不行。每天早上八点上课,晚一分钟就是迟到。未来学习中心将更加弹性化,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什么时候上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父母的工作特点,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周期,也没有留级的概念,因为,学不好可以反复地学。未来,学制将更加灵活多样。

第四,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内容会进一步定制化。

对教育,国家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标准。义务教育的出现就是和大工业时代国家对于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要求有关的。目前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业要求标准太高,学习的相当一部分东西在未来社会派不上用处。怎么才能把最有用的东西教给我们的孩子?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天赋、潜能、个性和兴趣来设计个性化的课程。从补短教育,走向扬长教育。


现在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补短的,让每个人都很痛苦,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扬长教育会让一个人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教育应该让人变得更幸福,而更幸福的前提应该是在学习上更加自信。有人担心降低学习难度会影响国民素质,其实完全没必要。因为这样才能腾出最大的空间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与生命关系更加密切的知识与技能,而那些天才学生也可以通过个性化学习,定制自己的课程。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生命存在的。我们把人的生命分成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我们觉得这是整个教育的大厦,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对这个板块似乎是不够重视的。所以未来的学习课程,我们认为会更加关注生命和生活,会更加关注让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所以,拓展生命的长宽高,培养生命的真善美,是未来学习中心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五,未来学习中心里,混合学习与合作学习将成为主要模式。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借助于智能设备而生存与发展的时代,未来人机结合的学习方式会发挥更大作用,认知外包的现象会让个人更加注重方法论的学习。未来社会,除了做科学研究以及其他一些创造性的领域还需要学习外,很多东西电脑帮你学了,人工智能帮你学了,机器帮你学了。未来,纯粹记忆的东西是不需要学了。现在还有多少百度里有的东西,我们课堂里还在教呢?其实没有必要了,因为更重要的是方法论。


未来学习中心要重新界定我们的学习内容与方法。人和机器一起来学习,会帮助人变得更强大。机器不可能取代人的思考,但是机器人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得更好。所以,未来的学习是混合式的学习。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未来的学习方式。过去我们是知识的消费者,但是未来每个学习者同时也是知识的创造者,他通过学习来创造。研究型的学习,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方式而言,利用网络将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最高水平的“国家网络教育资源平台”,采购全世界最优秀的课程资源,免费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多重标准的教育资源,同时提供考试和评价等基本公共服务。未来学习中心将会研发自己独立的具有个性的课程资源并和国家的课程资源结合起来,通过网络来指导学生。

第六,未来学习中心的教师将更加开放多元。

温伯格曾经说过,在知识网络化以后,房间里面最聪明的绝对不是站在讲台前给你上课的老师,而是所有人加起来的智慧。也就是说,未来的学习中心将不再仅仅依靠传统教师。学习中心会拥有一部分自己的自聘教师,他们拥有这个学习中心的优势课程。但是大部分的课程可以购买,人们可以跨学习中心来调用教育资源。所以,Facebook创始人所提出的“教师将成为自由职业者”这一预言,将不再是神话。


未来的各种培训机构也将转型为新的学习中心或者课程公司。但是不管怎么样,教师这个职业是不会消失的,只不过他的角色会发生变化,他可能会从过去的主导者,变成一个陪伴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

第七,未来学习中心将采取政府学习券与个人付费相结合的方式。

未来学习中心可以由政府举办也可以由民间举办。政府为基本的学习内容买单,个性化的内容需要学习者自己付费。WISE(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在前年做了一次调查,大部分教育家认为“未来私人为教育所支付的经费会有大的增长”。所以,课程外包和政府采购,将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第八,未来学习中心的考试将会走向描述、诊断、咨询。

大数据、人工智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会跟踪记录学生的所有学习过程,会发现你学习的历程和学习的难点、重点在什么地方,帮助你及时地去调节学习过程,帮助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不再是帮你进行简单的评价,给你一个简单的分数。所以在未来的学校,课程证书的意义和价值会远远大于文凭的意义和价值。


未来你在什么地方修的什么课程可能更重要,因为不同学习中心、不同学校的课程的含金量是不一样的。一个大学不可能所有的课程都很棒,所以不同大学里面最优秀的课程的组合将会使一个人变得更卓越和更优秀。对学生的评价,最终不是看他考了多少分,而是看他分享了什么、建构了什么、创造了什么,等等。

第九,未来学习中心将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壁垒,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服务。

未来学习中心不会专门为老年人办个老年大学,为幼儿办个幼儿园,它可能为所有人去服务。混龄学习将成为重要的特点。这样,所有的训练机构都可能转成以它自己为特色的学习中心,不同的人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中心。


现在的学生很痛苦,在学校里学数学,离开学校还要到一些补习机构再学数学;在学校里学外语,一放学还要再到一些培训机构继续学外语。未来政府的教育券可以流通,哪里教得好就可以到哪里学习。

第十,未来学习中心的理想和宗旨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也是新教育实验的理想与宗旨。新教育实验是从2000年发端的一个教育变革,是一种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的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探索,现在已经有120个县级教育局跟我们在合作,3000多所学校、350余万师生参与了实验。


我们认为,教育总有变与不变的东西。如果没有把握住“不变”的东西,我们就永远把握不了教育真正的本性,也永远跟不上变化的步伐。


什么才是教育不变的东西?这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目标,更是人类最终极的目标。


发展经济也好,生态建设也好,最重要的是让人获得幸福感,让人真正地能够享受他的生活。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础。让每个人能够真正快乐地、自主地学习,让每一个人能够真正地享受学习生活、享受教育生活,让每个人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与天赋,让每个人在和伟大事物遭遇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本来就是增进幸福的重要途径。挑战未知,合作学习,本来应该就是非常幸福的。

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现在教育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用统一的考试、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评价。这样的做法最多把所有的短补齐了,把所有的人变成一样了,却无法扬每个人的长。


人什么时候最幸福?当一个人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才华的时候,当一个人找到自己值得为之付出一生努力的目标的时候,当一个人能够非常痴迷地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才是最幸福和快乐的时候。这就是新教育所说的“完整”。


所以,教育就是应该让我们的学习中心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让所有的人在学习中心能够找到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方向比努力更加重要,这次论坛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能够看清方向。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建设出中国的未来学习中心。中国的教育就像中国的商业一样,完全可以弯道超车。让我们一起来努力。

· · ·

更 | 多 | 阅 | 读


转载:请自行注明以上相关信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平台开篇注明的文章来源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点击这里,有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